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要坚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学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分级建设、提升质量、突出应用”为基本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学基础建设,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教学团队
|
1.1课程负责人
|
1.课程负责人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
|
1.2队伍结构
|
1.教学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
2.主讲教师均具有岗位资格,硕士学位的比例≥65%。
|
3.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1.3教学研究与改革
|
1.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申报教研教改项目。
|
2.公开发表了较高质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教师类、教学类奖项。
|
1.4师德师风
|
1.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凝聚力强、团结协作好。
|
2.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无教学事故。
|
2教学内容
|
2.1课程标准
|
1.有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课程标准,并适时修订。
|
2.2课程内容
|
1.课程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
2.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
3.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2.3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
1.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
2.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
3教学条件
|
3.1教材及相关资料
|
1.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
|
2.有完整的、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实践环节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学生必读书目等),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使用率高。
|
3.有实验的课程,实验教材(指导书)配套齐全,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
3.2实践性教学条件
|
1.实践性教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
2.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00%。
|
3.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开放实验)。
|
3.3网络教学环境
|
1.建有教学资源丰富、节点和栏目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或课程网站)。
|
2.课程网上资源能有效共享,点击率较高,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
4.1教学设计
|
1.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
|
2.积极进行考核方法改革,并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取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客观地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
3.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核试题命题质量高。
|
4.2教学方法
|
1.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
4.3教学手段
|
1.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完整,师生互动好。
|
2.多媒体课件质量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
5教学效果
|
5.1同行评价
|
1.主讲教师的同行听课评分均为良好及以上。
|
5.2学生评价
|
1.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有良好声誉,主讲教师的学生评价为良好及以上。
|
6教学管理
|
6.1日常教学管理
|
1.授课计划、命题计划、试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考场记录等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归档留存情况好。
|
6.2质量监控
|
1.对于学校及院(部)制定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好。
|
6.3教研活动
|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效果明显。
|
6.4教学辅助环节
|
1.作业适量,批改认真,指导到位;定期进行课后辅导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