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习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必由之路。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和就业率,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组织领导与建设规划
|
1.1组织领导
|
1.学校及有关院(部)领导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
|
2.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对实习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管理及协调,各院(部)具体负责其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
|
3. 实习基地领导重视基地建设;基地与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工作卓有成效。
|
1.2建设规划
|
1.实习基地的建设符合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或课程群设置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
2. 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及“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满足教学需要、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
2.条件建设
|
2.1教学条件
|
1.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
|
2.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能满足相关专业或课程实习的教学要求。
|
3.具备学生实习所需的基本生活、学习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
4.具有对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能力。
|
2.2科研条件
|
1.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进行科技推广、开发以及进行科学研究。
|
2.3队伍建设
|
1.学校有一支基地建设指导队伍,并有固定的基地联系人,或有在基地挂职的技术人员。
|
2.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须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能力。
|
3.管理运行
|
3.1管理制度
|
1.管理制度健全,能有效地保证学校与基地的各项合作良好、健康的发展。
|
2.规范校外实习基地档案,做好基地运行和实习情况记录。
|
3.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
3.2运行机制
|
1.校外实习基地由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共同建立,签署协议。
|
2.学校与基地共同完成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
3.学校定期组织对基地建设工作的评估和检查。
|
4.科技服务
|
4.1科技推广与开发
|
1.科技推广与开发服务体系健全,学校优先在基地开展高新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
4.2科技培训
|
1.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宣传等工作,为基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
5.效果及效益
|
5.1教学效果
|
1.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
2.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2社会效益
|
1.能有效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