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质量标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质量标准 >> 正文

第二部分 青岛滨海学院宏观控制的教学质量标准

发布日期:2017-03-0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通过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形成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1.1专业设置与规划

1.专业设置科学,符合学校定位,满足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改革方向。

2. 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措施得力,能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1.2 人才培养模式

1.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以“应用”为目标、“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为特征。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3 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规划科学,结构合理,能体现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核心课程等各类课程设置合理。

2.教师队伍

2.1 专业负责人

1.专业负责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学术水平较高。  

2.2 主讲教师

1.专任教师总数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数量充足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2.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梯队建设规划长远。

3.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具有承担教研科研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数量的教研科研成果。

3.教学条件及利用

3.1 专业实验室

1.专业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好作用。

3.2 专业图书资料

1.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率高,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3 实习基地

1.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需求。

3.4专业建设经费

1.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有保障,使用合理,能够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4.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

4.1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1.教学文件完备,规章制度健全,制度执行严格,管理手段先进,教学档案合理归档,过程性文件完整。

4.2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1.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

4.3 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成效明显。

2.课程考核方法合理,试卷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评分标准要求严格,试卷分析认真全面,学生成绩分布合理。

3.教学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合理。

5.实践教学

5.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相关教学文件齐全,时间、经费有保障,效果好。

5.2实验教学

1.实验开出率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要达到50%及以上

5.3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实践,形式多样,独立完成。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注重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好。

6.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6.1 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

1.95%以上的学生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获得学士学位。

2.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获得校级以上科研或学科竞赛奖项。

6.2 社会评价

1.第一志愿录取率高。

2.就业措施得力,一次就业率高。考研录取率高。

3.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好。


二、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正确把握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3.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培养方案的制(修)订

1.1指导思想

1.人才培养方案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坚持行知结合、教学做合一,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对接,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2制(修)订要求

1. 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2.人才培养方案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严格审查基础上形成基本文本。格式规范、结构完整、内容表述准确合理而精练。

2.培养方案的内容

2.1结构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毕业资格与要求;学程时间安排表;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构成;教学计划总表;学年课程设置一览表等内容

2.2目标要求

1.培养目标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符合行业特点,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表述清晰、文字简练。

2.3培养要求

1.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

2.4学科定位

1.主干学科定位准确,成为主干课程及课程设置的依据,并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5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原则上应不少于40%;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各部分学时、学分构成合理。

2.6 核心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专业性,并对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2.7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清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所占比例要达到学校基本要求,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设置合理。

2.8学分及学时

1.总学分和总学时安排要符合专业性质和学校基本要求,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要求明确、具体。

3.培养方案的执行

3.1方案发布

1.经学校批准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为该级学生培养的法规文件,不得随意变更。要及时向学生予以公布,使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习活动。

2.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相对稳定时期(不少于一届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做大的变动,以利于总结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需局部调整,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适当调整。

3.2方案执行

1. 各学院(部、中心)及其他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教学管理。

2. 各学院(部、中心)及其他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期实施方案,公布学期开设课程目录,编制学期课程表。通过课程表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4.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4.1特色与创新

1.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有明显区别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特点。

4.2应用推广价值

1.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要坚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学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分级建设、提升质量、突出应用”为基本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学基础建设,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团队

1.1课程负责人

1.课程负责人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

1.2队伍结构

1.教学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2.主讲教师均具有岗位资格,硕士学位的比例≥65%。

3.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1.3教学研究与改革

1.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申报教研教改项目。

2.公开发表了较高质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教师类、教学类奖项。

1.4师德师风

1.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凝聚力强、团结协作好。

2.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无教学事故。

2教学内容

2.1课程标准

1.有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课程标准,并适时修订。

2.2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2.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3.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3教学条件

3.1教材及相关资料

1.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

2.有完整的、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实践环节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学生必读书目等),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使用率高。

3.有实验的课程,实验教材(指导书)配套齐全,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3.2实践性教学条件

1.实践性教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2.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00%。

3.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开放实验)。

3.3网络教学环境

1.建有教学资源丰富、节点和栏目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或课程网站)。

2.课程网上资源能有效共享,点击率较高,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设计

1.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

2.积极进行考核方法改革,并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取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客观地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3.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核试题命题质量高。

4.2教学方法

1.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4.3教学手段

1.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完整,师生互动好。

2.多媒体课件质量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5教学效果

5.1同行评价

1.主讲教师的同行听课评分均为良好及以上。

5.2学生评价

1.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有良好声誉,主讲教师的学生评价为良好及以上。

6教学管理

6.1日常教学管理

1.授课计划、命题计划、试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考场记录等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归档留存情况好。

6.2质量监控

1.对于学校及院(部)制定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好。

6.3教研活动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效果明显。

6.4教学辅助环节

1.作业适量,批改认真,指导到位;定期进行课后辅导答疑。


四、实验室建设质量标准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实验室工作水平体现着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认识实验室工作在高校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整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体制与管理

1.1管理机构与体制

1.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有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处。

2.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1.2建设规划与计划

1.有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按照实验室建设计划设置和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

2.实验室设置与建设要符合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或课程群设置和建设实验室,并满足专业实验教学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3实施与管理

1.规章制度规范、科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并按照规定予以执行。

2.实验室设置与建设要经所在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同时要按学校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3.实验室建设要有明确的论证、申报、仪器设备采购与安装、实验室建设与验收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并按规定要求予以执行。

2.实验任务

2.1教学任务

1.有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任务书、教学日志、课表等,完成学校下达的实验教学任务。

2.2实验教学研究

1.积极承担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并有研究成果。

2.编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2.3 科研与社会服务

1.承担科研项目,并对社会服务。

2.4实验项目管理

1.实验项目管理规范,内容明确,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要达到50%及以上

3.仪器设备

3.1设备购置

1.根据实验室建设实施计划及市场调研制定具体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计划。保证所购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实验要求,先进、实用、经济。

2.根据相应规章制度,按照购置及更新计划做好招标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工作。

3.2设备管理

1.建立学校和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并实现账、卡、物相符合。

2.有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配套制度,并有维修记录。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

3.有精密仪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专人管理、开放共享。

4.有明确的低值耐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4.实验队伍

4.1实验室主任

1.按照实验室设置配备和任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基本条件要符合有关要求,并能胜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4.2实验指导教师

1.实验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和教学任务要求明确,其数量、结构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考核,有保证和提高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4.3实验技术人员

1.实验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结构符合有关要求,能够满足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明确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考核,有保证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5.环境与安全

5.1设施及环境

1.实验室设施与环境达到规定标准,实验室的通风、照明、温度以及电、水、气布局合理,设施完好。

5.2安全措施

1.实验室有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的基本设施和措施,能保证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安全。

2.实验室有环境保护基本设施,有废气、废液、废渣处理措施。

5.3 环境卫生

1.实验室仪器设备整齐,布局合理。设施与环境卫生整洁。

   

五、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标准

校外实习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必由之路。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和就业率,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组织领导与建设规划

1.1组织领导

1.学校及有关院(部)领导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

2.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对实习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管理及协调,各院(部)具体负责其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

3. 实习基地领导重视基地建设;基地与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工作卓有成效。

1.2建设规划

1.实习基地的建设符合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或课程群设置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2. 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及“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满足教学需要、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条件建设

2.1教学条件

1.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

2.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能满足相关专业或课程实习的教学要求。

3.具备学生实习所需的基本生活、学习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4.具有对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能力。

2.2科研条件

1.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进行科技推广、开发以及进行科学研究。

2.3队伍建设

1.学校有一支基地建设指导队伍,并有固定的基地联系人,或有在基地挂职的技术人员。

2.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须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能力。

3.管理运行

3.1管理制度

1.管理制度健全,能有效地保证学校与基地的各项合作良好、健康的发展。

2.规范校外实习基地档案,做好基地运行和实习情况记录。

3.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3.2运行机制

1.校外实习基地由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共同建立,签署协议。

2.学校与基地共同完成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学校定期组织对基地建设工作的评估和检查。

4.科技服务

4.1科技推广与开发

1.科技推广与开发服务体系健全,学校优先在基地开展高新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4.2科技培训

1.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宣传等工作,为基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5.效果及效益

5.1教学效果

1.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2.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2社会效益

1.能有效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上一条:第一部分 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下一条:第三部分 青岛滨海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